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实现债务契约的顺利达成,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一些操纵,并且公允价值计量所实现收益具有“未实现性”。由于以上原因,在签订契约时,利益相关者可能做出不理性的决定。本文通过机理分析探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债务契约的有用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相比较经营损益而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总体债务规模相关性要小于经营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异化对债务契约有影响。 一、引言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组合的产物。公司中的契约包括股权契约、薪酬契约、债务契约、税收契约等。这些契约使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关系,旨在实现共赢的目的。许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契约的签订与会计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而会计信息是公司契约签订时利益双方参考的重要因素。因而探究公允价值的契约有用性十分有必要。在这些契约中,债务契约在企业中最普遍,对企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债务契约签订双方是企业与银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问题。而对于银行来说,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契约合同中的利息收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在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由此增加契约有用性。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非如此,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未实现性”,并且作为利润的一部分会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操纵。这样一来,债务契約的有用性会降低,导致契约相关利益者做出不理性的决策。现阶段的研究中,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债务契约的影响研究还不够完善和深入。2014年7月有关公允价值的新准则的颁布,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运用范围不断的扩大,要进一步的规范公允价值的研究,使其在反应企业会计信息时更加真实有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也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融资与投资行为。 二、机理分析 2014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市场的资产出售价格和负债转移价格(脱手价格)为目标,它所面对的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假象交易”Dasgupta等。罗楠(2012)指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出现是由于资本在有序市场交易中交易价格大于或小于持有成本的金额,是一种潜在的收益,尚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不伴随现金流的收益,并不必然增加股东的财富。然而,与其相对应的是由企业日常主营业务所产生的经营损益,作为企业利润重要组成部分的经营性损益是一种已经实现的现实收益。它与公允价值的“未实现性”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市场行情会影响公允价值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当出现繁荣市场的情况下,即市场行情看涨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会增加,企业资产被高估,此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美化了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指标,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一片大好。这样既蒙蔽了投资者,形成了投资者“追捧”的现象。也对银行签订契约时做出判断造成误导。银行会相应的降低企业贷款难度,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相反,当市场行情看跌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往往会被低估,企业财务指标下降,银行在签订契约时会相应的增加企业的贷款难度。鉴于公允价值计量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经营性损益的特征不同。债务契约签订利益相关者在考虑企业利润时,权衡风险与收益时应当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在关注企业财务信息做出放贷规模与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性损益,赋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权重应低于经常性损益。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异化。当市场行情上涨时,公允价值变动会增加企业的利润。对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导致企业的股票价格高于其实际价格。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加剧管理者的“过度乐观”心理,企业更容易出现投资过度的现象。为了满足投资的需求,管理者会增加融资。同时为了达成融资的目的,管理者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企业的报表,美化企业报表。这无疑会降低债务契约的有用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机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一些建议。随着理论界与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价值计量属性认知的不断加深,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从企业的整体来看,经营性损益与企业整体债务规模的相关性大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在债务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在考虑企业的实际价值及风险时,应当赋予经营性损益更多的权重。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为避免两者无法清晰的区分造成的误导性财务报告,笔者建议应当制定相关准则将全面收益区分经营性损益即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净利润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区分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在公允价值应用适用的条件也应当不断规范。对于那些比较成熟,流行性比较强的且存在公平市场交易环境、未来现金流的风险、时间、金额等能够可靠估计的资产,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缺乏上述条件的不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相关政策操纵企业利润的可能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引起利润和股价的波动。从而加剧了管理者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心理。这种非理性心理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又会影响到企业债务契约的签订。比如,在市场行情较好时,大幅度增加投资,增加借款数量,加大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在财务决策时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应当集得更过的意见与建议,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财务决策当中来。 |